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不负人民的发展答卷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中国交通观察 时间:2023-02-26 19:47:29
导读: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答卷,新时代赶考路上的厚重书写。我们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

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人民,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答卷,新时代赶考路上的厚重书写。

我们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发展答卷。

这份答卷有分量。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进出口规模超过40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这份答卷有质量。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这份答卷有温度。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成,十年非凡成就,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中。

2012年11月15日,面对中外记者,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以一句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0年后,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始终如一:“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一番肺腑之言,照见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的发展答卷,写满赤诚,汇聚力量。

发展初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藏着朴素而深刻的发展道理。

2022年6月24日晚,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习近平主席选择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起——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半个世纪后,我重访故地,看到乡亲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国际舞台,到“两会时间”,一次次提起梁家河。“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

从梁家河走来的人民领袖,深知乡亲们的苦,读得懂锅里的穷,也更加理解发展对于中国的意义。

1932年底,上海的《东方杂志》征稿:“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数百回复,集中于“富强”“平等”“大同”。惜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近代中国,梦想只能在梦中。

百年奋斗,百年牺牲,百年创造。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一路逐梦,“发展”与“人民”紧紧相连。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直面中国发展的重大和紧迫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与“人民”紧紧相连,植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土壤,也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2021年3月,春风拂面。武夷山九曲溪畔,总书记拾级而上,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引来久久凝视,深深思索。

陕北打坝种地,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定走村入户,感悟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宁德翻山越岭,体味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还有“三言”中的警句箴言……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人民情怀,浸润煦暖底色。

这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造福的执政应答,也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人民智慧的集中表达。这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论断,也是书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为什么人的问题,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

1944年,延安,普通战士张思德的牺牲,让一代伟人毛泽东悲伤、沉思。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这5个字,被中国共产党人写入党章,奉为宗旨,回响不绝。

延安插队,青年习近平将《为人民服务》捧在手中,反复看,反复读。7年甘苦与共,铸就为民本色。“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回延安,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

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为人民服务”一路同行,揣在心窝。

来看两会即景。

同广西代表团代表算脱贫账,问重庆武隆交通状况,嘱湖北恩施发展好富硒产业……面对面,商国是,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共产党执政的大事。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20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真挚话语,道出“发展为了人民”这个根本价值取向。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反映。

发展为了人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与“魂”。

一句话,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

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常带着工作人员,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同志交谈。

深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向人民问计、听人民心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2019年全国两会,一席话意味深长。

2013年至2022年,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深入交流,真情互动。

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书记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首次推动通过互联网,就五年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基层心声,顶层设计,相互激荡。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内,850多万条网民建言,民智民意,直达中央。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

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也是写好新时代发展答卷的根本方法。

发展理念——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新的春天,生机勃勃。

“最令人激动的经济增长故事来自中国”。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马科斯·特罗约感慨。

发展答卷,来之不易。

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

向内看,历经多年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

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抗疫三年,中国经济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4.5%左右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中国的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恢弘答卷,在接续奋斗中赢得胜利和荣光。

从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考题,新的攻坚。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国际上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成为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重大课题。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高质量的发展来破题。

从深圳莲花山到凤阳小岗村,从陕北梁家河到长江经济带,从沈阳老工业基地到新疆帕米尔高原……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内陆边疆,谈改革创新、议生态保护、谋转型发展、商富民之策,新时代发展答卷精准落笔。

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确立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理念应对新挑战,用大思路运筹大棋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几个节点,一组镜头,或可观察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

2015年,“十二五”收官,新课题凸显:作为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总书记开宗明义。

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到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中西部地区,再到加快振兴发展的东北地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谋。

“在新常态下,必须彻底摒弃简单以GDP论英雄,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首次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次年春天,全国两会,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2021年,“十四五”开局。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发展答卷坚定有力。

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铆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一主线,习近平总书记以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全局,深刻回答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命题。

当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留有余地,把主要精力用在高质量发展上。“十四五”经济增速指标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摒弃“速度崇拜”,放下“数字包袱”,破除“换挡焦虑”。

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谋速度到谋效益,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新的理念引领,发展气象万千。

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总书记的心目中,“创新”与“第一”连在一起。“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重大判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复兴号”驰骋神州,C919翱翔蓝天,“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新时代十年,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稳步提升,中国经济动能澎湃。

协调发展破解不平衡难题。

国际经验表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诸多短板容易显现。“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短板”也可变身“跳板”。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1%升至6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45∶1;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全国“县县通大电网”,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新时代十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筑牢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

绿色发展推动和谐共生。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林田湖草沙,时时牵挂,放心不下,新时代的发展答卷,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新时代十年,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开放发展引领内外联动。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从发起成立亚投行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新时代十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共创美好未来,注入中国动力。

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问题导向,坚定方向:“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既要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新时代十年,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饭碗端得稳,底线兜得牢,日子有奔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关于我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一系列重大原则和理论。

实践—认识—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

“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指出。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奏出新美交响。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发展答卷——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路,意味着前行,预示着发展。凝望脱贫攻坚历史画卷,几条路,映入眼帘。

四川昭觉县“悬崖村”,“天梯”当作路。

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说:“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2022年,又逢两会。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给总书记带来今昔对比两张照片:峭壁上摇摇欲坠的藤梯,换成了直入云霄的钢梯。

揪心变放心,还不能止步。顺着山势,新的硬化路盘旋而上,脐橙、彝绣顺畅出山,穷乡僻壤借路脱贫。

重庆巫山县下庄村,“锁”在深山中。

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绝壁上凿路。“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起这句话。鼓足信心加油干,勇摘穷帽的下庄村,农旅融合,红红火火。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挂”在峡谷上。

“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农村公路建设,总书记念兹在兹。2014年,得知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总书记十分高兴,希望独龙族的乡亲们“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而今的独龙江,“一步跨千年”,日子节节高。

山一程,水一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用脚步丈量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间奇迹,厚重答卷。

脱贫攻坚,只是缩影。

“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间的坐标,定格发展使命,延展发展路径。无论何时,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

行至今天,不难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价值原点,也是实践落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建设成果,是为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力量、成就“人”的梦想。

领袖来自人民,懂得人民盼什么,群众要什么。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滚石上山,闯关夺隘。

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

发展为了民生,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非凡十年,伟大变革。

“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命运。

树高有根。1985年5月,去福建工作前,习近平同志专门到正定北贾村小学,看校舍改造进展。曾经,这里破败不堪,习近平同志要求连夜开会整改,各乡镇、各村都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时光流转。去看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嘱咐“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走进陕西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细细询问教师待遇如何、孩子们营养午餐落实得怎么样……教育成为我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十年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建成。

“更稳定的工作”,托举出彩人生。

“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宜宾学院,关切地询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考察职业学校,鼓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

“更满意的收入”,印证红火日子。

“收入43000元、支出42000元,除了医疗和孩子上学,那日常生活的开销呢?”2017年1月,河北张北县德胜村,总书记和徐海成家一起,盘算柴米油盐“小日子”。

如今的德胜村,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齐头并进,徐海成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农家账本,写下新纪录……政策发力,帮扶有力,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比2012年实际增长78%。

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兜牢稳稳幸福。织密保障网,人员广覆盖,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全民健康。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

Copyright © 2020中国交通观察 本网所刊登的新闻等信息,均为中国交通观察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京ICP备17062286号-4 邮箱:zgjtgc2021@163.com 投稿热线13146191999
Top